归庄小学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
教科室主任“七个一工程”工作总结
根据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提出的教科室主任要履行好“科教融合‘七个一’ 工程”,归庄小学在学期初认真制定计划,坚持“科研融合”的基本原则,优化理念,创新方法,扎扎实实做好“七个一”工程,努力提升归庄小学教科研水平。下面就本学期的“七个一”工程作如下总结。
1.定好一份计划
期初根据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的要求,认真定好“七个一”计划、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、各类课题学期研究工作计划等,旨在规划好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与任务。
2.开展一次科研活动
本学期,学校的语文课题组和英语课题组也分别开展了校内学科融合活动,李盼盼老师执教了《中国美食》一课,结合自己的课题《小学低段语文儿歌跨学科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研究》,以“儿歌在小学低段语文识字教学中的策略研究”为主题,通过编写儿歌,学生诵读,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。许婷婷老师结合自己的课题《小学高段英语跨学科主题课堂实践》,以“跨学科学习视角下英语读写融通的研究”为主题,执教了《Helping our parents》,通过家务劳动体验、英语语言表达、多媒体技术融合,引导学生感悟家庭责任,用英语传递劳动之美,在实践中培养感恩之心与综合素养。
3. 读好一本书
本学期教科室组织全校教师利用寒假时间读一本好书,书目为《跨学科主题教学:理解、设计与实施》。归庄小学青年教师共同体每月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活动。通过本次读书交流活动,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在新课标中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,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类型与实施原则是什么,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进阶怎么安排、如何选择主题、如何确定目标、如何设计任务、如何设计评价等等。
4.参与一个课题
本学期,我和张琪老师共同主持的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《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》继续推进研究。课题组围绕2月和6月,课题组就“文化融合类数学长周期作业的设计”开展了主题研究,分别以“七巧板”和“探秘日影计时”为主题,设计了长周期作业。借助数学学科特点和优势,将数学文化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。3月和5月,课题组分别围绕表现性评价与全程性评价,对于小学数学长周期作业的评价进行了研究,针对学生在数学项目化长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学习表现、研究成果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、态度等进行表现性和全程评价,促进学生深度学习,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。4月,课题组进行了一次校内科教融合活动,以“小学数学知识融合类长周期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”为主题,由刘思佳老师和周亦雯老师分别执教《分数的初步认识》和《分数的再认识》尝试融合三年级和五年级分数的相关知识,采用“量”“率”同行的策略设计作业,在三年级的长周期作业中,作为拓展内容,将五年级“分数与除法”的内容分解到作业中,帮助学生认识分数既可以表示“量”,也能表示“率”。
5.带好一个团队
课题的研究需要一个积极向上、志趣相投、和谐奋进的团队,作为教科室主任,认真带好课题核心组这一团队。每月定期进行理论学习,以“课例研究”为载体,以“科教融合”为理念,引导团队老师立足课堂,积极实践。一学期中,课题核心组老师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:多位老师的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并发表。
6.做好一次讲座
2025年4月24日下午,教科室的张晓航老师在归庄小学青年教师共同体活动中进行了“青年教师课题申报书填写培训”的讲座,培训过程中张老师围绕课题申报书的填写,从选题、课题的背景、核心词的界定、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等方面,结合案例详细的讲解了如何进行课题申报以及申报书的填写。青年教师们也认真地进行了记录,为之后的课题申报做好了准备。
7.推荐一批成果
作为教科室主任,总是尽心尽力地将老师的研究成果向上推荐,让老师的科研成果、学校的科研成果在区域乃至更广的范围发挥辐射作用。
据统计,本学期,我校教师的论文在省级杂志发表的有3篇,太仓市发表1篇。苏州市、太仓市获奖4篇。
本学期,教科室认真组织教师参与论文评选和投稿,做好相关活动的通知和督促,截至6月底,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。
其中张晓航老师的论文《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研究》发表《小学教学参考》,唐静芳老师的论文《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策略研究》发表于《基础教育参考》,李盼盼老师的《儿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跨学科任务群中的应用与学习品质培养研究》发表于《基础教育参考》,王慧敏老师的《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研究》发表于《太仓教育》。另外还有多篇文章分别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。